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莒县为“麦客”提供保姆式服务

莒县为“麦客”提供保姆式服务

2025-05-02 07:45:05 [生活] 来源:国际窗头条晚报
    本报讯(记者 夏宗伟 通讯员 张建锋 刘世清)6月17日,麦客莒县阎庄镇爱国村的莒县麦田里,到处是为提一派繁忙的景象,四五台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,供保伴随着机器的姆式轰鸣声,一片片小麦被迅速收割。服务
    “我是麦客从安徽来的,今年是莒县第二年来莒县作业了,我们一起来的为提有 40多台车。现在来莒县作业是供保越来越省心了,阎庄鑫泰农机合作社给联系作业地块,姆式吃住也都是服务他们给安排的,机器如果出了问题,麦客他们还负责给维修,莒县非常方便。为提”来自安徽的机手周福兴奋地告诉记者,“今天已经割了40多亩地,还有20多亩等着我去收呢。”
    端午过后,连日的晴好天气为小麦收获创造了有利时机,莒县各级农机部门迅速行动起来,组织各类农业机械一齐上阵,掀起了小麦抢收高潮。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,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协调,科学调配机械,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、农机大户作用,抢时间、提效率,小麦机收作业进度不断加快。同时,积极争引外地机械来莒县作业,认真做好跨区作业服务工作,以县农机局为主导,依托跨区作业中介组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,在城阳、长岭、夏庄、阎庄等省道、国道沿线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,为外地机手提供作业信息、生活等方面的“保姆式”服务,共引进外来机械1500余台,保障了小麦抢收期间的用机需求。
 

(责任编辑:热搜)

推荐文章
  • 厦门海鲜市场冰火两重天 进口海鲜普遍涨三成

    厦门海鲜市场冰火两重天 进口海鲜普遍涨三成 随着双节的接连到来,厦门人总少不了吃吃喝喝,而餐桌的主角海鲜,价格却是冰火两重天。近日,导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,进口海鲜的价格普遍上涨两三成,业内预计国庆期间还将迎来一波涨幅;令吃货们感到欣慰的是,本 ...[详细]
  • 日照38户工业企业春节加班

    日照38户工业企业春节加班 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本报讯(记者 张磊) 春节期间,全市有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连续性生产,同比多增5户。通过每日生产调度及快报数据测算,坚持生产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.7亿元,同比增长 ...[详细]
  • 山海天政务服务中心投用

    山海天政务服务中心投用     本报讯(记者 张磊)2月18日,在刚刚建成的山海天政务服务中心,工商服务窗口的王凌一上班就忙着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进行解答。    当日,走进山海天政务服务中心,大厅内干净整洁、秩序井然,虽然处在 ...[详细]
  • 东港:“暖冬行动”为农民工讨薪170万元

    东港:“暖冬行动”为农民工讨薪170万元  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乔祥明 张洪玉)“多亏你们帮着要回了工钱,我们才能在家过个安稳舒坦年啊!”……大年初一,在东港区司法局电话另一头,来自江苏的农民工宋留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  春节之前,针对农民 ...[详细]
  • 厦门岛内三校周边路段采取改善措施 车辆怎么走有变化

    厦门岛内三校周边路段采取改善措施 车辆怎么走有变化 海峡网8月28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开学在即,校园周边的交通状况再次受到关注。近日,交警部门对东渡二小、厦门六中、滨北小学等学校周边路段采取改善措施,通过划定限时停车区域、增设违停自动抓拍设备等,规范 ...[详细]
  • 日照学子获省英语“十佳”

    日照学子获省英语“十佳”     本报讯(记者 王蓓蓓)2月16日,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,近日,山东省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决赛落下帷幕,日照一中学生范丰源(指导教师刘琴)荣获全省英语能力大赛“十佳”称号。    据悉,来自全省17 ...[详细]
  • 除夕夜他们最怕听到电话铃

    除夕夜他们最怕听到电话铃 本报记者 蒋月阳特邀嘉宾:刘洪政  高速免费通行的第一个春节。当市民都在家中守岁,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时,高速路政队员们却在高速公路上巡逻,以保障出行市民的安全。  除夕那晚,当我来到高速路上探望巡逻 ...[详细]
  • 火树银花不夜天 山城节日气氛浓

    火树银花不夜天 山城节日气氛浓     张灯结彩迎新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,春节期间,五莲县城处处张灯结彩,洋溢着欢乐、喜庆、祥和的节日气氛。    一个个漂亮的彩灯将县城的广场衬得五彩缤纷,市民纷纷驻足观看,欣赏夜幕下的山城美景。   ...[详细]
  • 她收到停车信疑丈夫有外遇 智能停车系统泄露车辆信息

    她收到停车信疑丈夫有外遇 智能停车系统泄露车辆信息 ▲关注停车场的智能停车系统公众号,就能网上缴费,但也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海峡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出入停车场无须取卡,缴费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完成,极大方便了开车出行的市民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停车场都在使用这 ...[详细]
  • 30年“赤脚”行医(图)

    30年“赤脚”行医(图) 本报记者 刘祥彩特邀嘉宾:王行利“赤脚医生”就是乡村医生,今年58岁的王行利已经习惯了这个称呼。革命年代中,歌里把赤脚医生比作向阳花:“一根银针治百病,一颗红心暖千家;出诊愿翻千层岭,采药敢登万丈崖” ...[详细]
热点阅读